家谱印刷生产源于何时
对于家谱印刷的起源,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,但从出土的甲骨文、金文、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,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,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。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《世本&补尘辫;#8226;帝系篇》。尽管先秦《世本》早已亡供,今本《世本》是清人所辑,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,《世本》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的世族谱系,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、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。
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,重修家谱成为热门话题。从偏僻乡村到城市,从古老的印刷作坊到现代化的互联网站,都有不同姓氏、不同时代的家谱被分类整理。在成都,出现了专门修订家谱的公司,记者在衣冠庙附近一家谱公司了解到,其生意相当火爆,一年可修订数百家家谱。
形形色色的家谱网也应运而生。只需通过注册、填写简单资料,即可在网上建一个“家族树”。“俗话说,盛世修志,只有安居乐业,家谱才有可能得以续修。”对悄然兴起的家谱热现象,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彦如是表示。如今,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,具备了修家谱的条件。而随着生活的富足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“我是谁?我从哪儿来?”这些问题,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脉。国有史,方有志,家有谱。家谱与方志、正史,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。张彦介绍说,中国家谱源远流长,追其端绪,较方志、正史更为久远。在中国的历史上,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。过去,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,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,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,怎么传下来的。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,实际涉及历史、人口、经济、人类、遗传等多学科,它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,更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。家谱里一些人物事迹方面的记述,常常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。
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,不仅有利于个人找到归属感,同时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。张彦认为,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,在它的背后,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。“家谱能起到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的作用。家谱中的家训、家规,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,都能起到强大的感召、教化后代的功能,不过,张彦也提醒,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看这件事,不能把封建的那一套又搬出来了,必须注意家谱热中的一些不良势头,如个别地方片面强调亲族关系,以亲族联络为名拉帮结派,强争地产、物产,借修谱收费等,都需要纠正制止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。自魏晋以后,谱牒之学大盛,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。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,宋、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。现在能见到的,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。家谱的名称很多,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、家传的,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。到了明代,特别是清代以后,名称更多,如宗谱、世牒、世谱、家谱、家乘、家志、谱录等。登陆;/了解更多信息
相关资讯